thumb_500_500_20130506023746256.jpg

 

  如果你跟英國人提起「不列顛尼亞」,他的臉上會立時綻放出自豪的笑容。英國人每逢體育盛事,往往都會集結在一起高喊一句「不列顛尼亞」,外人不明就裡,原來這是「女神保佑」的意思。「不列顛尼亞」是英國的保護神,也是英國的化身。英國還有一個代稱:「約翰牛」,是一個男性形象的英國化身。上述兩個綽號都體現了英國島國國民的性格特點,但因為各自所折射的英國人的品質以及歷史階段不同,而待遇大不同,前者廣受歡迎,塑像無數,而後者卻不太招人喜歡,形象已經淡出大眾視野,只在老式酒吧才能看到一點影子。「不列顛尼亞」象徵著善良、勇敢和無畏,代表著英國的輝煌過往,「約翰牛」則代表著「笨冷狠」,這在英國人心中早就達成共識。

  不列顛女神」折射創國路

  在倫敦國家畫廊的油畫上,英格蘭和蘇格蘭未統一之前的「不列顛尼亞」女神被描繪為一個美貌的年輕女子。她頭戴古羅馬百夫長頭盔,身披白色的古羅馬寬外袍,她通常坐在岩石上的寶座上,手持矛和盾。有時候她手持旌旗,或是坐在波濤上方的球體上,讓人感覺她代表的國家仍然處在戒備和動盪當中。到了十七八世紀,英格蘭和蘇格蘭開始走向統一,大英帝國的雛形日趨顯現。如今在倫敦英格蘭銀行的建築門前,你可以看到當時的「不列顛尼亞」女神形象。為了彰顯英國對制海權的重視,以及皇家海軍力量的崛起,「不列顛尼亞」不再是一個青澀的姑娘,而是一位日趨成熟的女性。在維多利亞時代,這位女神被描繪成有著褐色或金色頭髮的女子,她依然穿戴著古羅馬的頭盔和寬袍,手持希臘神話裡海皇波塞冬的三叉戟,她的身邊是繪有英國米字旗的希臘圓木盾,以及一隻代表英國力量的獅子。

  在歐洲,英國常被歐洲大陸人稱為「不列顛尼亞」,這是當年羅馬帝國對於英國人生活的「大不列顛島」的拉丁文稱呼,那個時候英國對於羅馬皇帝來說,只是一個「不列顛尼亞行省」而已。早年的「不列顛尼亞」其實指的只是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英格蘭的哈德良長城以北,如今的蘇格蘭地區在當年還是被稱作「加勒多尼亞」的異域。女神「不列顛尼亞」的說法最早要追溯到凱爾特神話中的橡樹之神布里奇德或古凱爾特人部族艾西尼人的女王布迪卡。

  隨處可見女神「不列顛尼亞」



  在今天的英國,各地的博物館、市政廳建築外觀上,很容易看到不列顛尼亞的雕塑:她身披盔甲,手持三叉戟和盾,目光如炬地望著遠方。英國人從她的雕塑前走過,總會看上一眼,口中輕念一句「感謝保佑」。英國人相信這位女神能夠護佑自己,是因為從這位女神形象誕生之後,英國一直在向一個強大而日趨統一的國家邁進。

  一些英國家庭有女嬰誕生,喜歡取名為「布里奇德」,其實就是這位女神名字的諧音。英國人這樣做不僅是因為喜歡這個名字的讀音,也是希望自己一直崇敬的女神,能給後人更多的護佑。英國最知名的遠洋郵輪之一,名字也是「不列顛尼亞」。女神形象一直在英國央行發行的硬幣上,在一代代本土藝術家所創作的繪畫、雕塑上。在大眾消費品上女神形象也是比比皆是。在英國,礦泉水、巧克力,甚至連紙巾都有「不列顛尼亞」牌。

  少年不知「約翰牛」

  另一個英國綽號「約翰牛」就沒那麼招人喜歡了。現在很多英國年輕人對「約翰牛」聞所未聞。你去一些英國鄉間的老式酒吧,在牆壁上會看到「約翰‧布爾」,隨著時代變化,他一會兒被穿上海軍藍外套,鼓勵年輕人入伍從軍;一會兒又被披上英國國旗,斥責同胞在經濟滑坡面前氣餒。

  「約翰」是英國人的常用名,「約翰牛」的說法和英國文學史上一個叫「約翰‧布爾」的文學人物有關。「布爾」在英語裡就是「牛」的意思。1712年,蘇格蘭作家約翰‧阿布斯諾特寫出短篇小說《法律就是一個無底洞》。書中的主人公約翰‧布爾是一個頭戴高帽、足蹬長靴、手持雨傘的矮胖紳士。不過那時的「約翰牛」代表的是一個為自由而戰的英雄形象。阿布斯諾特最初創造出這個形象,是為了諷刺當時英國的執政黨——輝格黨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的外交政策。

  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約翰‧布爾被描述成一個為人愚笨而且粗暴冷酷、桀驁不馴的典型英格蘭老牌紳士,相信讀過蕭伯納的劇本《約翰‧布爾的另一個島》的人都會非常熟悉這樣的形象,而這部劇作的另一個名字就是《英國佬的另一個島》。「約翰牛」成為「笨冷狠」的代名詞。

  從英國人對女神「不列顛尼亞」的熱愛有加到對「約翰牛」的漸漸遺忘,可以清楚看到英國人自我認知和期望的變化。

 

(文章摘自tourjoy境外絕色)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波波帶你旅行 的頭像
    波波帶你旅行

    欢迎来到我的部落格

    波波帶你旅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